中俄贸易正处于高质量增长时期,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401亿美元,今年一季度双边贸易额已实现566.8亿美元,同比增长5.2%,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。 在乳制品方面,俄罗斯最大的乳制品控股公司Ekoniva于2020年夏季开始向中国出口牛奶,目前该公司对中国的总出口量已达到1800吨,其中今年的出口量超过350吨。 为了更好实现对华出口,Ekoniva今年1月在西安设立了官方代表处,近期开始通过铁路合作伙伴俄罗斯铁路物流公司向中国供应牛奶——运输时间比之前的海运缩短了一半。此公司未来还将对华出口半硬质奶酪和硬质奶酪。 俄罗斯乳制品企业准备来华大干一场的时候,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筑底阶段却尚未结束。如何在更强烈的行业竞争中抢到份额、确保利润,是“沙丁鱼”和“鲶鱼”企业们都要认线 前几年特殊时期,生产运输不畅与终端消费受阻,导致整个乳制品产业链都承受了巨大压力,无论是进口乳企还是国产乳企的日子都不太好过,更别提抗风险能力更低的奶农了。 2022年之后,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反弹却并不如预期乐观,行业2023年的营收为2003.85亿元,同比只增长了2%;2023Q4的营收461.69亿元,同比却减少了2%;到2024Q1实现盈利收入500.07亿元,同比更是减少了4%。 这里面有很多方面原因,诸如逢年过节愿意送高端牛奶的人减少了,可支配收入较低的人群也一直不愿意增加牛奶的消费量,社会少子化导致婴幼儿奶粉等品类增长困难、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乳制品占比较少等等。 虽然长期以来,我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都在持续增长,但目前仍处于偏低水平。2022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原奶约42千克,对标国外的话,我国人均奶类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、亚洲平均的二分之一。 如果以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“每人每天应摄入300克至500克奶及奶制品”的推荐量为基础,中国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应该还有2-3倍的增长空间,但现实是,中国乳制品行业规模增长已经显现出疲软之态,产品售价也在松动。 2023年全年液奶的促销就没有停止过,在今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更是加大了促销力度,多家头部企业的折扣均在七折以上,高端牛奶的代表伊利金典纯牛奶和蒙牛特仑苏都打出“39.9元”的促销牌,酸奶等部分乳品的最便宜售价能到三四折。 需求偏弱还容易反衬出供应过剩,行业上游的原奶价格自2022年初便开始持续下调,截至今年5月,已从4.2元/千克下跌至 3.4 元/千克,再叠加饲喂成本高位、牛肉价格走低的坏因,上游奶牛养殖业经营和出清的压力倍增。 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净利润分别下降了68.9%和79.3%,优然牧业和澳亚集团净利润则分别亏损10.5亿元和4.9亿元。 从2013年至今,奶价下跌-倒奶杀牛-奶荒-抢奶-奶价上涨-扩大养殖-奶剩-奶价下跌-再卖牛退出的循环,似乎总是在中国乳制品行业里上演。目前已有牧场开始主动去产能,希望能够通过供给端收缩来带动原奶价格企稳。 国际原奶价格则已经有所回升。作为全世界乳制品价格趋势的风向标,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主导的全球乳制品贸易拍卖价格显示,近四次拍卖中全脂奶粉(大包粉)价格持续上涨。 在阶段性供应过剩的局面下,国际奶价率先反弹只会导致对华出口难做。中国奶业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Q1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65.2万吨,同比减少15.6%2 在这个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困顿时刻,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截然不同,进口厂商与国产厂商面临的选择也并不一样。 目前,中国乳制品行业是明显的双寡头格局,伊利、蒙牛两行业龙头近年来的市场占有率仍处于稳中有增的态势中,CR2 已从 2019 年的36%提升至2023年的 42.3%,光明、三元、新希望、天润乳业为代表的区域性乳企市占率仅个位数。 其实即便是两家寡头之间,也有不小的差距。2023年,伊利股份营收净利再次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,净利润更是首次突破百亿,而同期蒙牛乳业的净利润仅为48.09亿元,不及伊利的一半。 伊利是中国市场上最能赚钱的乳制品企业,去年在营收增速仅为2.49%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10.58%,展示出了强大的市场控制力。 展望2024年,伊利股份计划实现营业总收入1300亿元,总利润147亿元,即营收增速预计为3.37%,总利润增速则要达到25.42%。 高端液态奶的利润贡献能力明显强于基础产品,也符合不少牛奶消费者从“温饱型”向“品质型”转变的消费心态。 不过,高端液态奶也会是进口乳企激烈争抢的阵地。以纽仕兰为例,在2019年就率先推出了4.0纯牛奶,去年又做了“新西兰牧场溯源之旅”,试图加强品质背书,并打造“跨洋农超对接”模式,最后以销售份额同比增长65%的业绩在高蛋白牛奶赛道高速增长。 当然,想在低温奶这样的新细分赛道里建立起竞争优势并不是特别容易,以持续加码低温奶的新乳业和光明乳业为例,前者去年开始业绩增长和并购的速度都有所放慢,后者去年营收同比下滑了6.13%,今年第一季度的净利率、毛利率也在下滑。 家庭收入的变化虽然会影响乳制品等餐饮的消费总额,但并不会太影响其在家庭消费中的地位。 日本乳制品人均消费量于2000 年前后见顶,其乳制品行业也进入发展成熟期,但消费结构性升级趋势明显,酸奶、奶酪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占比提升,明治、养乐多、雪印、森永等乳企顺应市场需求提供高的附加价值产品、形成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竞争格局。 愿景虽好,实现起来却不容易,以中国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为例,2023年其奶酪业务收入增长已然由正转负(同比下降18.91%),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同比下降了53.9%,市值也蒸发了快400亿元。 想提升奶酪的渗透率提升,离不开各界对市场的教育,就像日本企业自1994开始发起“农村奶酪普及”事业,让奶酪一路深入到了农村。 无论是妙可蓝多,还是就对华出口奶酪达成初步协议的Ekoniva,都一定要重视这样的一个问题,不然在成为真正的鲶鱼之前,就会因为水池不够大而渴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