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1日清晨,上海东方早报编辑部飘着速溶咖啡的焦糊味。记者简光洲盯着屏幕上“三鹿奶粉”四个字,食指在回车键上方哆嗦得像帕金森患者——这一个动作或许掀翻价值百亿的乳业帝国,也或许让他明日就抱着纸箱去人才市场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连煎饼果子都不敢多加蛋的沪漂记者,即将用一篇报导给我国食物安全史按下核爆按钮。 三鹿集团当年在乳业界的位置,堪比明星圈的天王刘德华。董事长田文华被尊为“乳业女王”,企业宣传册上印着“每天一杯三鹿奶,健壮华夏新一代”,谁要是质疑奶粉质量,几乎比说北京烤鸭不好吃还要认知不正确。 但早在2004年,安徽阜阳就上演过“大头娃娃”惊魂记。当58家问题企业名单里赫然躺着三鹿时,这个巨子展示了教科书等级的危机公关:先让地方政府连夜抱歉,再请质检总局背书质量第一,终究发起媒体矩阵洗白,整套操作行云流水,可谓现代版“指鹿为马”。 时任某地方官员的回忆录里写着:“那天接到三鹿电话时,我正在吃驴肉火烧。对方说‘咱们每年给本地发明3亿税收’,我手里的火烧‘啪嗒’掉进了酱油碟。”这场本钱与权利的探戈,跳得比广场舞大妈还默契。 当甘肃儿科医师张伟发现第14个“奶粉宝宝”时,这个戴着平底厚眼镜的大夫遽然福尔摩斯附体。他翻出半年前的论坛帖子,看着发帖人“@正义奶爸”被删光的控诉,总算把目光确定在三鹿奶粉——这场景堪比《埋伏》余则成破译密电码。 但实际比电视剧荒谬得多。当张医师抱着检测陈述跑遍各大媒体时,得到的回应活脱脱是今世版“狼来了”:“三鹿?那但是交税大户!”“您这陈述能盖章吗?”“最近版面严重...”直到他遇见刚从汶川地震现场回来的简光洲,这个戴着黑框眼镜、衬衫领子永久翘一边的记者,盯着陈述说了句:“给我三天。” 后来简光洲在自述里写道:“在兰州医院看到那些插满管子的婴儿时,我遽然想起《药》里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情节——百年曩昔了,愚蠢的价值怎样仍是孩子在付?” 2008年9月11日的《东方早报》头版,标题直白得像把剔骨刀:《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》。编辑部的故事比报导更精彩:总编室里烟灰缸堆成小山,法务参谋的假发都快挠掉了,广告部接到的要挟电话比热恋期的情侣通话还频频。 最有戏剧性的是三鹿的困兽犹斗。他们的公关总监在电视上赌咒发誓“三鹿奶粉经得起前史检测”的容貌,让人想起《让子弹飞》里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师爷。成果当晚卫生部一纸公函,把这些扮演砸得稀碎——检测成果为,三鹿奶粉里的三聚氰胺含量,比周杰伦专辑里的我国风还浓。 这场风暴终究卷走21家乳企大佬,田文华从“乳业女王”变身“监狱大妈”,整个职业倒退回“三聚氰胺前夜”。有网友恶作剧说:“曾经选奶粉看广告,现在选奶粉得带化学试剂。” 就在大众等待简光洲披上大氅当“食物安全侠”时,2012年他遽然宣告辞去职务。离别信里那句“抱负已死,我先撤了”,让很多媒体人对着屏幕猛灌二锅头。 现在他在南昌运营文明公司,偶然被拍到在街边撸串。有大学生认出他激动得要合影,他摆摆手:“拍什么拍,再拍啤酒都要涨到15块了!”当年那些被他救下的孩子,现在该上高中了,或许正用着华为手机刷视频,浑然不知自己曾活在前史的褶皱里。 回看这场风暴,它像极了《水浒传》的现代版:张医师是敲响惊堂鼓的草民,简光洲是拎着笔杆的“宋公明”,而三鹿集团,则是那个被麻翻在酒肉里的镇关西。不同的是,这次没有招安戏码,只要《食物安全法》的诞生和查验测验规范十八连升。 当16年曩昔,当咱们在超市对着进口奶粉价格咋舌时,或许该敬这位“退役侠客”一杯——尽管他或许正在某个大排档,就着烤韭菜跟老板争辩:“你这签子消毒了吗?当年三鹿...”